岩洞卷——攸县文殊岩
2013-06-28 10:09:5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颜洪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238

  文殊岩地处高枧芳春村,距斗坛观三里许,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宽敞石室。数百年间,相继有僧人以洞为寺,坐禅诵经,虔诚事佛,使石室成为县内知名宗教胜地。又有历代地方文人在此吟诗赋词,增添了胜迹的文化神韵。

  此处山脉由东向西往垅中延伸,在垅中江边止脚,远观恰如一道屏障。古称龙华山,又称天升山。山的北面是刀削一样的陡壁,陡壁脚下即是文殊岩石室。洞口轩敞,宽约八丈,深约三丈。洞面朝北,前方为一汪水田,左侧有小江溪水流淌,右边是连绵不断的山岭。洞口两边有一大片青翠的楠竹。其环境肃穆静谧,清凉宜人。

  文殊岩历史悠久,乾隆版《攸县志》将其列为攸县21处古迹之一,且名列第四:“文殊岩,在北江乡,邑绅谭应梦开建。”谭应梦,号起岩,今高枧中田村人。生于明嘉靖壬子(1552),卒于明崇祯戊辰(1628),为明朝县内知名仕宦。乾隆版《攸县志》列其于“人物·清节”一目:“谭应梦,号起岩,中己卯乡试,任荣经令。性刚烈,以气节自任,耻媚上官,不期年即解任归。”谭晚年热心宗教事业,开建文殊岩,当系他解组归田之后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

  文殊岩自开建以来即为一处禅林,显然是以文殊菩萨命名的。据老人回忆,旧时岩洞中立有文殊菩萨塑像。文殊,菩萨名,梵音“文殊师利”的简称。也译作“曼殊室利”,义译为“妙德”、“妙吉祥”。“文殊渊睿,式昭厥声”,文殊在众菩萨中德行最高。谭起岩当年将此禅寺题名为“文殊岩”,映射出他“以气节自任”的刚烈情操。

  文殊岩风景奇丽,引来地方文士的亲睐。谭起岩玄孙谭位世的“文殊岩八景”组诗脍炙人口。诗前小序说:“文殊岩,北乡丰村胜迹也。悬岩绝壁之间,石室宏敞,先祖素臣、审言二公,构数楹于中,为读书地。前后左右,奇胜累出。谢秋英先生曾为之记。今岩室如故,风景依然,登览之下,不胜感慨。率成八律,用怀先型云尔。”文殊岩八景的构思,颇似现代蒙太奇电影手法,既有“山泉滴翠”、“石室夜月”、“涧泉莲蕊”一组近景,又有“古塔卓笔”、“斗坛仙迹”、“梦仙晚钟”一组中景,还有“甘棠云岫”、“丰村烟火”一组远景,远近错落有致,高低辉映成趣。岩畔有泉,山泉滴翠,暑月不竭,“全无暑炎蒸眉宇,别有寒浆泻酒尊”。岩前泉流成池,中有白莲,清幽可爱,“一泓清浅浮佳气,数朵轻盈呈艳姿”。岩下则有一团约200平方米的平整石堆,形如僧人打坐的蒲团,“四面稻田围紫石,一溪流水绕蒲团”。今人于此蒲团石上建有戏台,供庙会打醮时用。“石室夜月”尤具神韵:“谁劚洞天靠石居,邀来夜月过庭除。檐间鸟宿笙歌静,阶下花明锦绣舒。影著苍苔清彻骨,光摇碧沼冷侵书。应多简册藏深处,直待何人载满车。”令人憧憬在洁白如银秋月之下,万籁俱寂石室之中,端坐一乡间学究,埋首案头简册,那是令自古读书人神往的幽境。

  文殊岩是纯粹的佛教胜地,自开基以来,先后有不少出家僧人来此坐禅修道。民国初年,当地民众于龙华山脚下的蒲团石上修建龙华宫,文觉和尚来此住持,宏扬佛法,不遗余力。传闻他在攸县境内最大的寺院宝宁寺和北乡广华寺、慈云寺、崇福寺、东京寺都住过一段时间,拜其为师的僧徒甚多,民国三十二年(1943)大师以七十六高寿圆寂。两年后,四方寺庙中的僧徒捐资,在文殊岩右侧建造大师骸塔。骸塔今存,高约3米,呈六合形。塔上联语为“圆寂无形归净土,觉醒不昧拔凡尘。”上刻生卒年限:“生于清同治丁卯年(1867)正月初七日亥时东来,殁于民国癸未年(1943)十二月十三日戌时西去”。

  1993年至2000年,地方民众筹资移址重建于天升山腰,将宫名改为“天升岩”,石室中塑有文殊与观音菩萨佛像。佛像前的神龛上供有北乡知名艺人欧阳相澄的尺幅照片,此也有番来历。相澄师傅的家离文殊岩约一华里,年轻时除拜师学戏之外,也曾拜文殊岩文觉师傅学习佛法,替文觉师傅挑行李云游四方,因之成为师傅的得意门徒,并得佛法真传。文觉大师圆寂前,将生平用过的柱杖赠予相澄。1995年3月相澄师傅以九十二高龄谢世,生前遗言将他的遗照放在文殊岩,以感戴师傅的大恩大德,并跟随师傅西去事佛。

  作者:刘大元 彭志文

责编:颜洪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